宋濂·送别诗(2首)
送别诗,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。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,王维,王昌龄等。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,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。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:“凡作诗,写景易,言情难。何也?景从外来,目之所触,留心便得;情从心出,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,便不能哀感顽艳。”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,但就“言情难”而言,还是有道理的。送别诗要想“感动激发人意”,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“言情”。 代表人物:李白、王维、王昌龄、刘长卿、王勃、岑参、高适、骆宾王
- 作者:
- 全部
- 李白(22)
- 苏轼(17)
- 辛弃疾(14)
- 王维(14)
- 高适(9)
- 刘长卿(9)
- 吴文英(8)
- 杜甫(7)
- 王昌龄(7)
- 岑参(7)
- 黄庭坚(6)
- 韩愈(6)
- 孟浩然(6)
- 王勃(5)
- 白居易(4)
- 王恽(4)
- 纳兰性德(3)
- 周邦彦(3)
- 杜牧(3)
- 柳宗元(3)
- 贾岛(3)
- 陆游(3)
- 李颀(3)
- 宋濂(2)
- 司马光(2)
- 韦应物(2)
- 欧阳修(2)
- 林逋(2)
- 骆宾王(2)
- 许浑(2)
- 晏殊(2)
- 郑愔(2)
- 贺铸(2)
- 皇甫冉(2)
- 杨万里(2)
- 杜荀鹤(2)
- 张元干(2)
- 高启(2)
- 卢纶(2)
- 何逊(2)
- 刘克庄(2)
- 齐己(2)
- 郑思肖(1)
- 温庭筠(1)
- 包融(1)
- 梅尧臣(1)
- 家铉翁(1)
- 夏竦(1)
- 杨炎正(1)
- 陈师道(1)
- 周紫芝(1)
- 黄大临(1)
- 吴潜(1)
- 袁宏道(1)
- 贾至(1)
- 张祜(1)
- 杨炯(1)
- 陈子昂(1)
- 陈凤仪(1)
- 李商隐(1)
- 刘禹锡(1)
- 周端臣(1)
- 赵汝愚(1)
- 陈亮(1)
- 孟郊(1)
- 郎士元(1)
- 张说(1)
- 吴泳(1)
- 卢照邻(1)
- 寇准(1)
- 朱淑真(1)
- 李贺(1)
- 刘辰翁(1)
- 曹植(1)
- 郑文宝(1)
- 张籍(1)
- 刘仙伦(1)
- 何大圭(1)
- 王安石(1)
- 吴大有(1)
- 赵蕃(1)
- 王观(1)
- 李益(1)
- 韩元吉(1)
- 王建(1)
- 张翥(1)
- 孙光宪(1)
- 王之涣(1)
- 詹玉(1)
- 王以宁(1)
- 岳飞(1)
- 韦庄(1)
- 张先(1)
- 庾信(1)
- 杜审言(1)
- 顾敻(1)
- 钱起(1)
- 王守仁(1)
- 李嘉祐(1)
- 司空曙(1)
- 郭麐(1)
- 边贡(1)
- 皇甫曾(1)
- 徐铉(1)
- 郑锡(1)
- 杨志坚(1)
- 刘燕哥(1)
- 韩琮(1)
- 孙洙(1)
- 张宁(1)
- 严维(1)
- 栖蟾(1)
- 杨巨源(1)
- 李攀龙(1)
- 任华(1)
- 范成大(1)
- 何梦桂(1)
- 周密(1)
- 范云(1)
- 贯休(1)
- 张泌(1)
- 洪咨夔(1)
- 1、《送东阳马生序(节选)》 宋濂·明代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既加冠,益慕圣贤之道,又患无硕师、名人与游,尝趋百里外,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。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余立侍左右,援疑质理,俯身倾耳以请;或遇其叱咄,色愈恭,礼愈至,不敢出一言以复;俟其欣悦,则又请焉。故余虽愚,卒获有所闻。 当余之从师也,负箧曳屣,行深山巨谷中,穷冬烈风,大雪深数尺,足肤皲裂而不知。至舍,四支僵劲不能动,媵人持汤沃灌,以衾拥覆,久而乃和。寓逆旅,主人日再食,无鲜肥滋味之享。同舍生皆被绮绣,戴朱缨宝饰之帽,腰白玉之环,左佩刀,右备容臭,烨然若神人;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,略无慕艳意,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。盖余之勤且艰若此。
- 2、《送天台陈庭学序》 宋濂·明代西南山水,惟川蜀最奇。然去中州万里,陆有剑阁栈道之险,水有瞿塘、滟滪之虞。跨马行,则篁竹间山高者,累旬日不见其巅际。临上而俯视,绝壑万仞,杳莫测其所穷,肝胆为之悼栗。水行,则江石悍利,波恶涡诡,舟一失势尺寸,辄糜碎土沉,下饱鱼鳖。其难至如此。故非仕有力者,不可以游;非材有文者,纵游无所得;非壮强者,多老死于其地。嗜奇之士恨焉。 天台陈君庭学,能为诗,由中书左司掾,屡从大将北征,有劳,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,由水道至成都。成都,川蜀之要地,扬子云、司马相如、诸葛武侯之所居,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,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,庭学无不历览。既览必发为诗,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,于是其诗益工。越三年,以例自免归,会予于京师;其气愈充,其语愈壮,其志意愈高;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。 予甚自愧,方予少时,尝有志于出游天下,顾以学未成而不暇。及年壮方可出,而四方兵起,无所投足。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,极海之际,合为一家,而予齿益加耄矣。欲如庭学之游,尚可得乎? 然吾闻古之贤士,若颜回、原宪,皆坐守陋室,蓬蒿没户,而志意常充然,有若囊括于天地者。此其故何也?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?庭学其试归而求焉?苟有所得,则以告予,予将不一愧而已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