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预览(按enter键查看全诗)
古诗词网poem.a8z8.com 取消固定
首页 > 古文典籍 > 孟子 > 第十五节
孟子·离娄章句上·第十五节

  孟子曰:“存乎人者,莫良于眸子。眸子不能掩其恶。胸中正,则眸子了焉;胸中不正,则眸子眊焉。听其言也,观其眸子,人焉廋哉?”

参考翻译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 孟子说:“考察一个人,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。一个人的眼睛是不能掩盖他实际上的缺点的。心中正派,眼睛就会明亮;心中不正,眼睛就会昏暗失神。听他的言谈,观察他的眼神,人们怎么来搜求呢?” 注释 1.存:《尔雅·释诂》:“在、存、省、士、察也。”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圣人参于天地、并于鬼神,以治政也;处其所存,礼之序也。”郑玄注:“存,察也。”这里用为考察之意。 2.眸子:眼珠。也指眼睛。 3.眊:(mao帽)《书·吕刑》:“眊荒。”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愦眊不知所为。”《汉书·五行志》:“厥咎眊。”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哀夫老眊孤寡鳏独。”《说文》:“眊,目少精也。”这里用为眼睛失神、看不清楚之意。 4.廋:(sou收)《论语·为政》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《汉书·赵广汉传》:“直突入其门,廋索私屠酤。”颜师古注:“廋读与搜同,谓入室求之也。”《玉篇·广部》:“廋,求也,索也……亦作搜。”这里用为搜求之意。

参考赏析

解析

怎么样辨别、判断一个人是否采取最佳行为方式呢?孟子认为,要看一个人的眼睛、眼神,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心中所思所想,都会在眼睛中表现出来。这个“人焉廋哉?”见于《论语·为政》篇第十节,这是孔子对人的观察,对为政者的观察。察言观色,也是讲“为政”的道理,我们所有的政事、政治、政策等,都是针对人的,针对着一个个具体的人。没有人作为对象的政事、政治、政策,是不存在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为政者、施政者、受政者,都是人,既然是人,就必须要对其察言观色。尤其是对为政者,施政者。因此这是孔子讲怎样搜求“为政”的人材的。“视其所以”,看他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,“观其所由”,再观察他做这件事的动机、由来,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“为人”了。而“察其所安”则最为重要!安,安什么呢?有些人安于享乐,有些人安于清贫,有些人安于平常,有些人安于奋进,有些人安于现实,而有些人就很难安于什么,干什么都不对劲,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是什么。所以,搜求为政者要“察其所安”,要安于奋进的人,安于追求“孝”、“礼”的人,才能做好一个为政者。若要搜求一个安于享乐的人,显然不行;搜求一个安于清贫的人,也是不行的,因为他自己认为清贫就是美好的,要让所有的人都来清贫,显然也就不行了。所以,“察言观色”最重要的是落实在“安”心上,也就是说,要从一个人的心态上、心理上进行考察,才能搜求出为政之人。

读解

怎么样辨别、判断一个人是否采取最佳行为方式呢?孟子认为,要看一个人的眼睛、眼神,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心中所思所想,都会在眼睛中表现出来。这个“人焉廋哉?”见于《论语·为政》篇第十节,这是孔子对人的观察,对为政者的观察。察言观色,也是讲“为政”的道理,我们所有的政事、政治、政策等,都是针对人的,针对着一个个具体的人。没有人作为对象的政事、政治、政策,是不存在的,也是不可能的。为政者、施政者、受政者,都是人,既然是人,就必须要对其察言观色。尤其是对为政者,施政者。因此这是孔子讲怎样搜求“为政”的人材的。“视其所以”,看他为什么做这件事的原因,“观其所由”,再观察他做这件事的动机、由来,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“为人”了。而“察其所安”则最为重要!安,安什么呢?有些人安于享乐,有些人安于清贫,有些人安于平常,有些人安于奋进,有些人安于现实,而有些人就很难安于什么,干什么都不对劲,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是什么。所以,搜求为政者要“察其所安”,要安于奋进的人,安于追求“孝”、“礼”的人,才能做好一个为政者。若要搜求一个安于享乐的人,显然不行;搜求一个安于清贫的人,也是不行的,因为他自己认为清贫就是美好的,要让所有的人都来清贫,显然也就不行了。所以,“察言观色”最重要的是落实在“安”心上,也就是说,要从一个人的心态上、心理上进行考察,才能搜求出为政之人。